人工智能大模型助力多行业创新与发展:2025年应用场景加速落地

以下是AI论坛网的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最新AI资讯!

2025年3月7日,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,这一决策正在多个行业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。新能源电池行业加速场景化应用,生物医药企业借助AI技术提升研发效率,高校积极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人才培养计划。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,如何填补人才缺口、解决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

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革新
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刘静瑜指出,新能源电池领域正在加速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应用。在研发方面,大模型通过跨领域知识融合的AI底座,改变了传统的“试错法”,促使行业从“单点创新”向“生态级协同创新”转变。此外,智能制造环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解析工艺参数,实现了从“单点优化”到系统重构的升级,挖掘智能红利。中创新航已完成了大模型技术的可行性论证,并正在开展场景试点。

生物医药企业的AI赋能

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春香表示,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,建立了“分子检测数据模型”。这一模型通过模拟复杂流程,优化设计参数,减少了试验成本,缩短了研发周期,显著提高了研发效率。AI技术作为“催化剂”,正在推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。

高校“人工智能+”人才培养的新阶段

全国人大代表、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强调,高校“人工智能+”人才培养行动正从“普及阶段”转向“提质增效”阶段。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,2024年将全面启动“人工智能+”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,推出人工智能双学位、AI微专业、AI微课程等多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。目标是构建覆盖“基础教育—高等教育—终身学习”的全链条生态,通过分层培养、区域协同、伦理护航和场景实践,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行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,助力大模型在数字经济中的深度应用。

解决人才缺口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

全国政协委员、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指出,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存在与产业脱节的问题。他认为,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“蓄才池”,应积极发挥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,校企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,推动校企共建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联合实验室,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课题,构建“企业出题、师生解题”的模式。

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

全国人大代表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关注到,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往往以兴趣班或选修课形式存在,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。他建议,健全和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,打造涵盖不同学段的课程,实现小学、中学、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。同时,鼓励高校开设相关课程,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,改善实验条件,提供差异化建设标准,确保各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接受适合的人工智能教育。

想要获取更多AI资讯的小伙伴,可以前往AI论坛网主页查看更多!

发表回复